中药产地

中药的来源,除部分人工制品外,主要是天然的动、植物和矿物。中药的产地、

采收与贮 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,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、

植物来说,还会破坏药材资源,降低药材产量。早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已指出:

“阴干、暴干,采造时月,生熟,土地所出,真伪陈新,并各有法。”唐代著名

医家孙思邈在《千金冀方·卷一》中,专论 “采药时节”及“药出州土”,列

举了233种中药的采收时节及51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。历代医药家都十分重视中

药的产地与采集,并在长期的实践中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。 时至今日,

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,发现了中药的产地、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,与药物有
效成分含量有很大关系,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。总之,药物产地、采

收与贮存方法的研究,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。 


   产  地

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,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。在我国纵横万里的大地、

江河湖泽、山 陵丘壑、平原沃野以及辽阔海域,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,

水土、气候、日照、生物分布 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,甚至差别很大。

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,且产地与其产量、质量有密切关系。

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、观察和比较,知道即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,也由于

自然条件的不同,各地所产,其质量优劣也不一样,并逐渐形成 了“道地药材”

的概念。道地药材的确定,与药材产地、品种、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,而临床

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。 如四川的黄连、川芎、附子,江苏的薄荷、苍术,广东

的砂仁,东北的人参、细辛、五味 子,云南的茯苓,河南的地黄,山东的阿胶

等,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,受到人们的称道。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

践中形成的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 党人参绝灭,人们遂贵

东北人参;川芎在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,三七原产广西,称为广三 七、田七,

云南产者后来居上,称为滇三七,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。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

证明,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,强调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用,对于保证中药

疗效,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,中药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,

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,产量有限,因此,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

大生产,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。在这种情况下,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药

用动物的驯养,成为解 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。在现代技术条件下,我国

已能对不少名贵或短缺药材进行异 地引种,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,并不断取得

成效。如原依靠进口的西洋参在国内引种成功;天麻原产贵州而今在陕西大面积

引种;人工培育牛黄,人工养鹿取茸,人工养麝及活麝取香,人工虫草茵的培养

等等。当然,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,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。 

Copyright © 本草纲目网 bencaogangmu.18120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本站资料 仅供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