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求真
《本草求真》(公元1769年,清乾隆34年)是黄宫绣编著。
黄氏认为诸家本草,对药物的形质气味,证治功能,虽然备载,但还存在着“理道不明,意义不疏……况有补不实指,泻不直说,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,反借巧说以为虚喝,义更可通,意难即悟”等问题。因此,他将“往昔诸书,细加考订”,阐明意义,删除牵强附会之说,而成此书。分上、下两编,上编7卷,载药520种,按品性分为补、涩、散、泻、血、杂,食物7类,每类又各分若干子目。对每种药物,分述其气味、功能、禁忌、配伍和制法等,下编3卷,就药物与脏腑病症之关系,六淫偏胜之所宜,作了扼要的介绍。
本书之特点,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说:“余尚论药性,每从实处追求,既不泥古以薄今,复不厚今以废古,惟求理与病符,药与病对”,这种求实精神,是非常可贵的。
本草正义
《本草正义》(公元1920年),是张山雷编著。
本书是张氏在兰溪中医学校任教时所编之教材。书中分草、木、果、蔬、金、石、鸟、兽、虫、鱼、人等类。每味药名之下,首列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原文,下列诸项有:“正义”,是阐述原文之义。“广义”,是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以后各家论药之功用。“发明”,是张氏自己对该药的见解。还有“正讹”一项,是纠正诸家论药不切之说。本书内容,有其独到之处,可资参考。
本书有兰溪中医学校的油印本,还有一九三二年的排印本。此外,其内容还可从陈存仁主编的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和江苏新医学院编的《中药大辞典》有关条目中见到。[按]清代张德裕曾辑有《本草正义》一书,于道光八年(1828年)刊行,与本书名同实异,不能相混。
Copyright © 本草纲目网 bencaogangmu.18120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本站资料 仅供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