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备要

《本草备要》(公元1694年,清康熙33年),是汪昂编著。
  汪氏认为古今本草有数百家之多,内容精详者,莫如《本草纲目》:“考究渊博,指示周明”,但是它“卷帙浩繁,卒难究殚…··携取为难,备则备矣,而未能要也。”而《明医指掌》中的药性歌,便于“初学之诵习,要则要矣,而未能备也。”再如《本草蒙签》、《本草经疏》也都是当时学医者常读之书,但《本草蒙筌》“文拘对偶,辞太繁,而阙略尚多”。《本草经疏》的药物“未暇详地道,明制治,辨真赝,解处偶有傅会,常品时多芟黜。”这些都是美中不足之处。因此,从诸家本草中取适用者400余味,对每味药说明其性味、归经、功用、主治。“而以土产、修治、畏恶附于后,以十剂宣、通、补、泻冠于前。既著其功,亦明其过。使人开卷了然。”并附有药图400余幅,编为4卷。本书既备有常用之药,又突出这些药的使用要点,故订名为《本草备要》。问世之后,颇受初学者之欢迎。
  [附]《本草从新}(公元 1757年,清乾隆 22年),吴仪洛编著。吴氏认为《本草备要》问世后颇受初学者欢迎,但该书作者汪氏“本非岐黄家,不临证而专信前人,杂采诺说,无所折中,未免有承误之失。”因此,将《本草备要》加以重订,补充一些新的内容,故订名曰(本草从新》。共6卷,载药720种。此书问世后,颇受医家称许,认为切合实用,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
Copyright © 本草纲目网 bencaogangmu.18120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本站资料 仅供参考